詳細說明
地黃
類別:清熱藥
拼音:DI HUANG
拉丁:Radix Rehmanniae
別名:生地、生地黃
藥用部位:根
藥材性狀: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栽培要點:適應性強,喜溫和干燥的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忌積水;耐寒,宜選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較厚的中性或微堿性的砂質壤土種植。忌連作。用根莖繁殖為主,亦可種子繁殖。
產地:河南、河北、內蒙古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后者習稱“生地黃”。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本草經集注》云:“今以彭城干地黃最好。”《本草圖經》云:“以同州為上。”《本草綱目》云:“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本草從新》云:“以懷慶肥大而短,糯體細,菊花心者佳。”當前主要為河南新鄉地區的溫縣產量大,質量優。是著名的“四大懷藥”之一。遠銷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性味歸經:寒;甘、苦;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升津。鮮地黃: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咽喉腫痛。生地黃: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后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脾虛泄瀉、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