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
本品為 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莖和根。
【英文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別名】花斑竹、酸筒桿、酸湯梗、川筋龍、斑莊、斑杖根、大葉蛇總管、黃地榆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莖和根。
【制法】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趁鮮切短段或厚片,曬干。
【性狀】本品多為圓柱形短段或不規則厚片,長1~7cm,直徑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切面皮部較薄,木部寬廣,棕黃色,射線放射狀,皮部與木部較易分離。根莖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狀。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與歸經】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關節痹痛,濕熱黃疸,經閉,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燙傷,跌撲損傷,癰腫瘡毒。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虎杖不僅供觀賞,也做食品,嫩莖做蔬菜,根做冷飲料,置涼水中鎮涼(冰箱冰鎮尤佳》名,“冷飲子”,清涼解暑代茶。它的液汁可染米粉,別有風味。食用以其味酸故也稱“酸湯桿”。
虎杖含有蓼甙、有機酸、葡萄糖甙、多糖類等。有清熱解毒、清涼解署、健胃清食作用。
2.[b]植物
學名: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英文名:Tiger stick,Japan Fleeceflower,Giant Knotweed
科名:蓼科 Polygonaceae
?。踒]形態特征: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無毛,高1—1.5米。根狀莖橫走,木質化,外皮黃褐色。莖直立,叢生,中空,表面散生紅色或紫紅色斑點。葉片寬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 6—12厘米,寬5—9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托葉鞘褐色,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細長,中部有關節,上部有翅;花被5 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結果時增大,背部生翅;雄蕊8;花柱3裂,柱頭雞冠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光亮?;ㄆ?—7月,果期9—10月。
分布:產我省各地,分布于山東、河南、陜西、湖北、江西、福建、臺灣、云南、四川、貴州。
用途:根狀莖藥用,有活血散痰、祛風解毒、消炎止痛、去濕熱黃疸、治慢性氣管炎、降低血脂等功效;全草可作獸藥,治牛鼓脹癥、黃蜂胃病;并可制農藥,對防止螟蟲、蚜蟲等有效;根狀莖和葉都含鞣質,可提制栲膠。根狀莖含黃酮類、大黃素、大黃素甲醚、虎杖甙。 用根狀莖或種子繁殖。
釋名:苦杖、大蟲杖、斑杖、酸杖。
氣味:(根)微溫。
主治
1、小便淋。用虎杖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月經不通。用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各一兩,共研為末。每一錢,熱酒送下。又方:虎杖一斤,去頭,晾干,研細,在五斗呂中浸一夜,煎取二斗。加土瓜根汁、牛膝汁各二斗,一起熬濃,狀如糖稀。每服一合,酒送上。晝兩服,夜一服,月經即通。
3、腹內突長結塊,堅硬如石,痛如刺。用虎杖根一石,洗干,搗成末,摻入五升米飯中攪勻,倒好酒五斗泡起來。每飲一升半,忌食鮮魚和鹽。
4、氣奔怪病(皮膚下面發響聲,遍身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癢)。用虎杖、人參、青鹽、細辛各一兩,加水煎作一服飲盡。
5、消渴。用虎杖、海浮石(燒過)、烏賊骨、丹砂,等分為末,渴時,以麥讓冬湯沖服二錢。一天服三次,忌酒、魚、面、生冷、房事。
附方:虎杖的功用是清熱解毒、活血通經?,F在臨床上用虎杖、木香、枳殼、黃芩配方治肝
【鑒別】
?。?)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25ml,浸漬2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約5ml ,充分攪拌,取上清液,加氯仿10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液,蒸干,加氫氧化鈉試液2 滴,顯櫻紅色。
(2) 取[鑒別](1) 項下氯仿提取后的水液,加醋酸乙酯10ml,振搖提取,分取醋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水約5ml ,再用**5ml 提取。分取**液,揮干,殘渣加乙醇1ml 使溶解,取少量點于濾紙上,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 顯亮藍色熒光;取水層,加三氯化鐵試液2 滴,顯污綠色。
(3)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2。5mol/L***溶液5ml,加熱水解30分鐘,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素和大黃素甲醚對照品,分別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含量測定】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大黃素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 中含大黃素0。1mg )。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在105℃測定干燥失重),精密稱定,置100ml 量瓶中,加甲醇約9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0kHz )30分鐘,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100ml 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溶液20ml,加熱回流1 小時,稍冷,加氯仿約30ml,繼續回流2 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置50ml量瓶中,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氯仿液并入50ml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2ml 和3ml ,揮去甲醇;另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10ml,蒸干;上述三份殘渣各精密加入2% 氨溶液與5% 氫氧化鈉溶液的等量混合溶液20ml使溶解,用三號垂熔漏斗濾過,取續濾液,以試劑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520nm 的波長處分別測定吸收度,計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總蒽醌以大黃素(C15H10O5)計,不得少于1。5% 。
【性味歸經】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關節痹痛,濕熱黃疸,經閉,癥瘕,水火燙傷,跌撲損傷,癰腫瘡毒,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備注】(1)用于風濕痹痛可單位浸酒服或配伍雞血藤、西河柳等藥。用治黃疸、膽結石等癥,可配合茵陳、連錢草等同用。治淋濁帶下,可與萆薢、薏苡仁同用。用于瘀阻經閉癥候,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同用。跌打損傷、瘀阻疼痛可與當歸、紅花同用。用于肺熱咳嗽、痰多喘咳可單味服用,也可配合黃芩、琵琶葉等藥。對瘡瘍腫毒、毒蛇咬傷可內服,或鮮品搗爛外敷。此外,本品還有緩瀉通便的作用。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