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草提取物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槿的根。
【植物形態】木槿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
【中藥化學成分】:木槿根皮含鞣質、粘液質。 ...
【性味歸經】:寒;甘、苦;歸大腸、肝、脾經【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用于治腸風瀉血,痢疾,治脫肛,白帶,痔瘡,疥癬。【規格】:10:1
【包裝】:內為雙層塑料袋,外為中性紙板桶,25公斤/桶
木槿花
【學名】Flos Hibisci
【其他標準稱謂】英文名Shrubalthea Flower。
【原植物形態】落葉灌木,高3~4m。莖多分枝,幼枝密被黃色星狀毛及茸毛。葉互生,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7cm,寬2~4cm,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楔形,邊緣有鈍齒。花大,單生葉腋,直徑5~6cm,花柄長4~14mm;小苞片6~7,線形,有星狀毛;花萼鐘形,5裂,有星狀毛及短柔毛;花瓣白色、紅色、淡紫色等,常重瓣;雄蕊和柱頭不伸出花冠。蒴果長圓形,長約2cm,頂端有短喙,密生星狀毛。種子褐色。花期7~10月,果期9~10月。
【采制】夏、秋季晴日花初開放時采摘盛開花朵,曬干。
【性狀】花呈不規則形,工1.5~3cm,寬1~1.5cm,基部鈍圓,柄短,苞片一輪。花萼灰綠色,裂片卷縮或反卷;花柄、苞片、花萼外均有細毛;花瓣10枚,皺折,淡黃或淡紫藍色,倒卵形,基部密生白色長柔毛;雄蕊合生成蕊柱,花藥多數,呈紫黑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含皂草黃甙(saponarin)、肌醇(inositol)、粘液質。
【功能主治】
1、赤白逅眄。用槿皮二兩,切細,用白酒一碗半,煎成一碗,空心服。
2、頭面錢癬。用槿樹皮研為末,醋調勻,隔水煮成膏敷涂患處。
3、牛皮癬。用川槿皮一兩、大風子仁十五個、半夏五錢(銼細),放在水二碗中浸露七宿,取出加輕粉少許,共研為末涂癬。有臭流出即愈。
4、痔瘡腫痛。用木槿皮或葉煎湯先熏后洗。
5、大腸脫肛。用木槿根煎湯,先熏洗后,以白礬、五倍子調敷。
6、噤口痢。用紅木槿花,去蒂,陰干為末,煎面餅二個,蘸末吃下。
7、風痰逆。用木槿花曬干,焙過,研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服,開水送下。白花更好。
8、黃水膿瘡。用木槿子燒存性,調豬骨髓涂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