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能有缺陷
甄光明說:作為較硬的熱塑性塑料,聚乳酸的性能與PET及PS比較相似,與PE及PP差異較大,它有很多獨有的特性,比如良好的透明性、良好的表面光潔度、高硬度和較好的印刷顯示效果。但是,聚乳酸也有很多特性限制了其在紡纖、注塑制品、泡沫塑料、襯墊包裝以及食品包裝領域的應用,在高附加值應用領域的使用也受其機械性能、熱變形溫度、氣體穿透性、耐久性等性能的限制。
據甄光明介紹,受自身特性和加工條件的影響,聚乳酸產品可以是非結晶、部分結晶和全結晶狀態,這些狀態會影響產品的熱變形溫度及強度,不少聚乳酸產品使用普通的非結晶型聚乳酸(aPLA),由于aPLA熱變形溫度在55℃左右,這就會限制其在電子器件、熱餐容器或汽車部件等高溫環境中應用。
在電腦、電子電氣及汽車行業等高附加值應用領域,聚乳酸的防火性、耐用性是必須具備的,但是聚乳酸在溫度58℃左右,濕度80%~90%以上的工業級堆肥條件下會快速降解,因此如果不經過共混改性,聚乳酸就不能滿足高附加值應用領域的耐久性要求。
另外,聚乳酸的很多機械性能不如PE和PP等傳統塑料,比如聚乳酸撕裂強度低、彈性差,在使用購物袋、垃圾袋和農膜等產品時,老百姓更愿意選擇PE或PP材料的。另外,聚乳酸的阻隔性比PE和PP高許多,雖可用于鮮奶及礦泉水的盛裝,但是不能用于需要長期儲存的物質,如礦泉水或碳酸類飲料的包裝等。
楊義滸說,共混改性工藝在擴大聚乳酸應用到高附加值產品和彈性膜類產品上極為重要,但是目前國內成型聚乳酸制品的加工技術、成型設備、模具、輔助材料、標準及檢測等都不完備,跟不上聚乳酸市場快速需求,從研究和技術方面完全滯后于傳統以石化為資源的材料產業。再一個問題是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時很好的轉化,企業與科研高校單位沒有很好平臺,缺少產業化型示范基地及保障制度和運行體系,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一朝陽產業快速發展。
產品成本高
甄光明說,除了聚乳酸在性能上的缺陷外,聚乳酸與普通塑料產品的價格差異大,聚乳酸產品的高價格影響了其工業市場的發展。一般情況下,聚乳酸價格比傳統塑料要高50%~200%,以塑料袋為例,聚乳酸的密度是1.24g/ml,PE和PP的密度是0.9g/ml,達到同樣的強度,聚乳酸袋要比PE或PP塑料袋更厚,需要更多的原料,因此,聚乳酸塑料袋比PE或PP塑料袋貴1倍以上,許多超市自然不愿免費為顧客提供這樣昂貴的購物袋。同樣,在農用膜應用領域,與PE的成本差別使聚乳酸材料難以被農民接受。
投入及入市風險大
甄光明說:“在不好判斷市場效益、技術也不是很完善的時候,建造聚乳酸工廠的前期投入大,風險也大。”由于具有不同的性能,聚乳酸產品的加工需要企業對其工藝進行頻繁測試,來調整加工設備、優化加工條件。例如為了避免聚乳酸在加工過程中降解,需要更換熱媒來適應較低的操作溫度以避免聚乳酸過熱,還需要用除濕器來控制濕度等。
聚乳酸材料的實驗室制備工藝相當普及,但是要建立高質量、低成本、商業化可行的工業級聚乳酸廠卻并不容易。對于不少企業來說,在沒有市場、技術不成熟以及有可能存在侵權的情況下,投資聚乳酸建廠的風險較大。
甄光明分析說,在聚乳酸沒有較大市場和競爭力的情況下,加工商不愿意改變設備、買料試車、調整工藝和加大產能來發展聚乳酸產品及其市場,而小規模生產會造成較高的生產成本和產品質量的不穩定,使其很難擴展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共混企業、加工企業、分銷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很難擴大市場規模,造成“沒雞就沒蛋、沒蛋就沒雞”的惡性循環。
政策法規不成熟
政府促進聚乳酸產業政策力度不夠是市場推廣受阻又一原因。2008年我國政府頒布了“限塑令”,規定超市、商場等不得使用免費的塑料袋,但是限塑令實施3年來,我們看到商家偷偷向顧客提供免費塑料袋的現象比比皆是,再加上不少消費者逐漸適應收費塑料袋,致使塑料袋的使用數量并未從根本上降下來。“限塑令”的負面效應未來也許還會出現很多。畢竟,“限塑令”非“禁塑令”,并不是長久之計。
與之不同的是,許多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嚴格的法規來明令禁止使用傳統塑料垃圾袋,或者為可降解塑料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例如德國在2007年制定的綠點稅收政策(Green Dot)對傳統塑料征收拋置費1.27歐元/千克,有歐盟OK Compost認證等降解證明的塑料可申請免稅或減稅;日本政府規定2020年前要以250萬~300萬噸的生物基塑料取代20%的石油基塑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指出,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促進公眾覺悟轉變,公眾覺悟轉變又能激活聚乳酸市場。中國政府的限塑力度還遠遠不夠,甚至連一個量化的目標都沒有明確,這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低碳生物材料產學研創新聯盟副秘書長張向南說:“缺少政策的支持,聚乳酸就很難進入塑料袋等低價、大量、價格敏感型產品的市場。但是,這些政策的執行還是不夠徹底,在加強和推動使用聚乳酸及其他環境友好塑料產品上顯得力不從心。”
回收及堆肥機缺失
在前不久召開的生物塑料業界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套成熟的聚乳酸產品堆肥和回收機制。專家表示,聚乳酸廢棄物能夠通過燃燒、化學回收、填埋等方法來處置,但是更明智的方式是采用機械回收和堆肥。聚乳酸材料不會在普通條件下有效降解,它需要在工業堆肥環境下經過數月才能降解。若沒有合適的垃圾收集和分選系統,聚乳酸廢棄物進入垃圾填埋廠后是不能降解成堆肥回用的,但是,國內聚乳酸廢棄物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用量來建立類似PET及其他塑料的回收體系。
甄光明說,由于缺乏生物塑料貼標方法,人們往往不能將聚乳酸和其他塑料進行分揀,這樣就會造成回收的PET瓶中混有聚乳酸塑料,從而影響回收料的純度和品質,如果聚乳酸的回收比例超過0.1%,將會嚴重影響PET瓶等大量傳統塑料的回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