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錦湖、韓泰兩家韓系輪胎企業深陷“質量門”?暴露了國內輪胎行業亂象,行業協會、業界大佬紛紛獻言獻策,一方面警示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提醒有關部門關注國內輪胎業存在的危機。
事實上,據調查得知,不僅乘用車輪胎業危機四伏,巨型工程機械輪胎業的危機也不容忽視。
“國內巨型工程機械輪胎危機重重,自主品牌舉步維艱。”“技術瓶頸無法突破,質量缺陷是致命因素。一心尋找合資方,即使被外方控股,要不質量糾紛引發官司不斷,企業遲早破產!”在談及巨型輪胎現狀和發展時,國內數位行業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前景堪憂。
一個山東省,斜交巨胎生產廠超過15家
據悉,巨型工程機械輪胎(簡稱巨型輪胎)是工程機械輪胎家族中極具特色的高端產品。
中國工程巨胎沖刺起源于斜角巨胎。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相關研究報告稱,2004年后,隨著采掘業的強勁發展,工程巨胎市場需求激增,異常緊俏,國內外曾一度出現過采掘機械車“裸足”出廠的尷尬局面。
上海某輪胎企業總工程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海外,開發一個成熟的斜角巨胎生產項目,至少需要三年,而在國內,僅僅一年時間,近三十家斜交巨胎廠紛紛投產。”
國內輪胎上馬新項目的‘多快好省’是主要原因。項目審批和決策快,建設投產快,人工成本低。大量項目上馬引發價格戰,有些廠家從項目上馬到實際生產,耗時幾年,結果一條輪胎都沒有銷售出去。
即使這樣,依然不能掩蓋輪胎企業對于巨胎項目的熱情。橡膠行業協會輪胎分會信息顯示,2007年初,輪胎企業開始由斜交巨胎擴產熱向巨胎子午化熱轉型。
“‘一窩蜂’上項目,工程輪胎質量不過關,海外市場都做爛了,尤其是越南市場,名聲已經臭了,現在質量改進了,才一點點往回找。”山東興源輪胎集團有限公司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越南那邊都開始給礦山送4條或者一臺車,免費給人用,往回找市場。”
斜交巨胎“擴產熱”的原動力來自于國際市場需求,然而,國內巨胎子午化熱的背后,也不乏輪胎企業“較勁”因素。幾乎同一時間內,近10家輪胎企業紛紛上馬子午巨胎項目,規劃中的年產規模都在5000至10000條。
在青島經濟開發區采訪期間,恰逢賽輪股份第三次沖擊IPO剛過會,該公司董秘宋軍和總工程師周天明婉拒了相關采訪事宜,后據當地一家輪胎貿易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山東一家大型輪胎企業已打算賣巨胎設備,巨胎投資太大,技術和質量瓶頸無法突破。最要命的是,公司巨胎質量糾紛不斷。”
投資5000萬元就敢上巨胎?
在威海參加研討會的老總們發現,困擾他們的,其實還是那些探討了數年的“老問題”:產業發展無序、落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標準滯后、原材料價格畸高。
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只有他們最清楚:風光的輪胎企業生產背后,行業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很多企業沒有子午胎生產經驗,甚至有些沒有生產過輪胎。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橡機專委會秘書長陳維芳曾經撰文指出,國內子午巨胎研制生產企業一覽表中,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莆田年產4500噸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項目?該企業以翻新輪胎技術起家,無任何輪胎生產經驗。
“按常規,巨型輪胎應在硫化罐中硫化。硫化壓力如果不夠,生產出來的輪胎明眼人一下就看出好壞。”據昊華南方?桂林 輪胎廠副廠長張漢明對《中國化工報》介紹,硫化壓力數千噸,光一個硫化罐就得700多萬元,但一些斜交巨胎生產廠家設備簡陋,個別廠家只計劃投資5000萬元就敢上,許多廠家連硫化罐都沒有,硫化采用機模一體化結構,生產操作全部采用截止閥手工控制。
“高溫39度不止”
澳大利亞世界知名的輪胎管理咨詢公司OTRACO發布的信息稱,三個輪胎制造公司——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異(三大家)占世界子午線巨胎市場90%以上市場。顯然,國內子午線巨胎企業是從米其林等巨頭口中搶食。
“輪胎巨頭不會輕易讓我們成長,米其林等優先保證國內礦山工程巨胎供應,此策略可以看出,擠壓國內巨胎自主品牌意圖明顯。”三角輪胎集團國際貿易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鞠洪振用“高溫39度不止”來形容我國巨胎熱,鞠洪振稱,“子午巨胎投資,我很欣賞雙錢集團、三角集團等企業的作法,首先應在小規格工程子午胎上做文章,取得一定經驗后,再嘗試向巨胎發展。”
令人擔憂的是,整個中國巨胎的生產工廠都沒有相應的成品測試場,所有的輪胎現場測試,必須把輪胎交付到客戶的手中才能知道輪胎實際的路試性能。國內工程巨胎始終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
“近期,公司不會上馬40R57型號輪胎,因為成本太大。僅僅一個成型機就要投入三千八百萬元,質量瓶頸無法突破,海外的銷售也不好。”山東興源輪胎集團有限公司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當前,等到米其林和普利司通在產能完全釋放后,假如中國子午巨胎的生產商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在露天采礦行業樹立品牌。對于這樣的企業,機會可能會變成引誘企業的行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