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吞食塑料的魚類中,平均每條魚體內發現有2塊塑料碎片。有些魚甚至多達83片。誤食塑料的大部分魚類都是深海燈籠魚,這些魚會在天黑后浮上水面以浮游生物為食。
位于美國加州Costa Mesa.的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的創始人、也是該研究作者的Charles Moore說道:“當較大的塑料碎片進一步分解后,無論在大小、形狀還是質地上看起來都很像天然餌料。現實情況是,整個食物鏈正在受到塑料垃圾的污染。”
燈籠魚是鬼頭刀魚、金槍魚、鯨魚、海豚、鯊魚、企鵝和海鳥的食物來源。
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化學理事會(ACC)的塑料業務副總裁Steve Russell說,ACC還沒有機會對該研究報告進行審查。不過Russell很快補充道:“當然我們完全同意應杜絕塑料流入海洋和水路。“他補充說,ACC已出資展開了“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宣傳計劃,以提升公眾不要亂拋垃圾的意識”,此外還與其他組織聯手,在加州的各大海灘上放置了回收箱。
這份研究的一部分內容來自于2008年對美國西海岸形成的一個被稱為東太平洋垃圾場(Eastern Garbage Patch)的太平洋北部的一片海域進行的調查。研究人員在距海岸1000英里的海里撒網捕魚,然后到Costa Mesa的實驗室里進行解剖分析。
3月11日,Algalita基金會和南加州海岸水研究所在加州長灘舉行的“塑料永續國際青年峰會”(Plastics Are Forever International Youth Summit)上公布了研究結果。
據研究人員稱,這是迄今為止首次對較小的魚類體內的塑料含量進行分析。燈籠魚體長一般為2-12英寸,大部分燈籠魚不超過6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