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郊外建有一座工廠的Fortunique公司是中國首批外商獨資工廠之一,在這里生產已有20多年了,產品包括塑料骨科產品、聚乙烯手術衣、超聲波探針套和其他醫用產品。
但隨著中國生產成本的快速上漲,比如在去年薪資水平就猛增了20%,迫使這家最早進入中國的公司尋找新的低成本制造地,公司董事Charles Hubbs在其工廠里接受采訪時如此說道。
Hubbs說:“事實就是如此。如果我們繼續留在中國,再過3年我們就將扛不住成本壓力了。”他說,過去五年薪資水平已經翻了一倍,而且人民幣的升值使一些難以轉嫁給客戶的成本進一步上漲。
其廣州工廠現有5條擠出生產線和少量的注塑機,占地20萬平方英尺,有500名員工。
Fortunique的工廠附近過去建有一些制鞋廠,制鞋業一度是當地經濟的一大支柱,但在成本水漲船高以后,加上在廣州新建了一個大型火車站,作為國內時速250英里的高鐵線路的運營中心,這些工廠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Fortunique公司的塑料生產仍將留在廣州,但Hubbs說道,縫制和其他裝配作業有必要遷往柬埔寨和緬甸這樣的欠發達亞洲國家,這些地方的工廠薪資每月僅50美元,而在中國同一工種要300-400美元。
在過去幾年里,制鞋和紡織品生產商已帶頭掀起了這一趨勢,在Hubbs看來,今后在醫療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領域將越來越普及。
一些行業觀察人士認為,這表明了一些制造企業轉換經營模式的必要性。
香港中文大學的管理經濟學教授Vernon Hsu認為,中國的出口型企業需要認真考慮把勞動力含量高的生產業務遷往海外,比如東南亞,同時把科技含量較高的生產留在中國。
Hsu在2月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在廣州舉辦的演講活動中說道:“中國企業要開始走出國門,尋找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建立優勢。在這方面領先一步的企業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Hsu舉例說,去年,香港的綜合性采購集團利豐集團把在華采購業務減少了5%,把在孟加拉國的采購比例提高了20%,以尋找價格更低廉的勞動力。
利豐集團年銷售額達160億美元,在全球有13000名員工,管理著各大品牌公司和零售商的供應鏈。
像Fortunique公司這樣的勞動力支出上漲情況在廣州和其他沿海制造地區比比皆是,但相比有能力提升自動化和吸收成本上漲的規模較大的注塑商,該公司可受到的沖擊可能更大。
不過,Fortunique公司正在努力尋求其他戰略出路。
該公司現把員工福利提到比工資還要高的水平,此外還在日益發展的中國大陸醫療市場上設立銷售處,希望把握這里蘊藏的龐大發展機會。目前其絕大部分銷售來自歐洲和北美,是這些國家首屈一指的利基產品生產商。
該公司最重要的一項舉措或許是決定開發自主品牌產品Premier Guard。Hubbs說,相比為其他公司提供承包生產的傳統業務,自主品牌的利潤更為豐厚。
目前,Premier Guard品牌銷售額只占公司總銷售的約15%,其他都來自承包生產。Hubbs說,但公司力爭在3年內把自主品牌產品所占銷售比提升至60%。
他透露說,公司將把大部分品牌業務和作為其核心的項目相關薄膜擠出業務留在中國,但其他承包生產基本上將遷往成本更低的其他亞洲國家。
Hubbs說,他已在緬甸進行了業務接洽,作為一家小型制造商,他們希望在能夠提供一定本地支持的地方生產。但他表示,對緬甸的貿易制裁使得難以實現這一點。
他說:“一旦制裁問題得到解決,我們在短短幾周內就會到當地建廠。”
除薪資上漲外,Hubbs說,該公司還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棘手問題,因為現在中國內地經濟迅速發展,民工們不用像以前那樣紛涌到沿海城市尋找工作。
他說,比如,Fortunique公司要滿足目前的業務所需約缺少100名勞動力,所以無法承接新的承包生產業務。
Hubbs說,雖然他曾考慮過把生產遷往中國其他的地方,但預計3年內這些地方的薪資水平也將快速上漲,到時候一切優勢又將蕩然無存。
他說,他還想過把生產遷往與廣東毗鄰的地處南部邊境的廣西省,同時在與之接壤的越南興建第二座裝配廠,但考慮到日本電器制造商大量涌入建廠,也將推動當地成本的快速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