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項目建設成效顯著,能源化工產能大幅提升。"十一五"全省共安排重大能源化工項目284個,完成投資2500億元。全省新建大型現代化礦井21個,其中千萬噸級礦井10個,新增原煤產能1億噸,新增原油產能2029萬噸,天然氣產能1382億立方米,油氣產能居全國第三位。預計"十一五"末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將達到2.8億噸標準煤,較2005年增長91.6%,年均增長13.9%。靖邊國電風電、渭南太陽能光伏發電等一批新能源項目有序推進。"氣化陜西"工程步伐加快,全省累計實現85個縣城通氣。
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累計關閉小煤礦120多處,單井規模提高到48.5萬噸/年,12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53%,較2005年提高10個百分點。累計關停小火電122.8萬千瓦,全省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1677萬千瓦,占火電總裝機的80%,較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煤化工以發展煤制烯烴、煤制醋酸等產業鏈條為主,趨向大型化、國際化、現代化。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彬長大佛寺24×500千瓦低濃度瓦斯發電廠,以及銅川下石節8×500千瓦、陳家山3000千瓦、韓城2500千瓦瓦斯發電廠,全面啟動韓城礦區煤層氣地面抽采利用項目。2009年礦井瓦斯和煤層氣抽采1.83億立方米,利用995萬立方米。
科學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新建大型煤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100%,600萬噸/年國產綜采成套設備在黃陵二號礦井試驗成功,能源裝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新建常規電廠單機容量均在60萬千瓦以上,并全部采用大容量、高參數、超臨界發電機組,建成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國華錦界煤電一體化項目;秦嶺以北火電廠全部采用空冷技術,同步安裝脫硫和除塵裝置,脫硫機組已達到1447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的69%。新建煤制甲醇單套裝置均在60萬噸/年以上,基本采用世界先進的氣化、合成等技術工藝。石油注水、二氧化碳驅油和地質封存等國際先進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醋酐聯產醋酸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30%,石油轉化率達到35%,天然氣轉化率達到10%。煤礦平均回采率由2005年的約50%提高到2009年的65%,石油采收率由18%提高到30%,原油和成品油管輸率由30%提高到75%,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1.998下降到0.121。組建了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能源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單位,為能源化工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
新能源和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全面提速。制定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新能源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陜西省新能源發展規劃》。著力實施100兆瓦光伏發電示范項目,華電、國電、拓日新能源、比亞迪等30兆瓦項目列入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國華靖邊20兆瓦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順利完成。陜北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建設啟動,魯能靖邊席麻灣風電項目、大唐定邊張家山風電一期、華能靖邊龍州風電一期、國電定邊繁食溝風電一期等裝機40萬千瓦項目開工建設。漢江干流蜀河電站27.6萬千瓦、喜河電站18萬千瓦裝機建成投產,旬陽、白河等大中型水電站加緊建設,小水電年裝機規模以6%的速度遞增。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利用初顯成效。新能源裝備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形成多晶硅1000噸、光伏電池片1000兆瓦、光伏組件600兆瓦、風電整機100萬千瓦、零部件配套5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金風科技、比亞迪、國核寶鈦鋯業、陜柴重工等一批核心骨干企業競爭優勢明顯增強,主要產品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能源化工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顯。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壯大為全省第一大產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服務西部強省建設,支撐能源強省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顯。2009年,全省能源化工產業實現產值3825億元,占工業產值8500億元的45%,較2005年1523億元增長146%,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提高了7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約175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3580億元的48.9%,對GDP增長13.6%貢獻達到了3.3個百分點。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帶動下,2009年陜北兩市實現生產總值2022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563億元,占全省比重分別達到28%和40%,均較2005年增長3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