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副秘書長姜旭指出,目前我國危險貨物運輸除了劇毒品之外,大量危險貨物缺少完善的動態追蹤、監控系統,其在運輸中的動態信息不能及時掌握,難以確保運輸安全,再加上操作不規范以及設施條件限制等原因,使得我國目前危險品運輸過程中事故發生概率較大。他介紹,我國各類危險化學品事故中,在運輸環節發生的比例高達30%,在各種事故原因中居首位。
姜旭認為,應該通過信息監控網絡的建設,盡快實現貨物的及時追蹤,從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危化品的物流安全。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楊志剛處長建議,開展危化品物流的跨部門聯動與監管信息化建設試點,實施流向跟蹤、狀態監控和來源追溯,逐步規范危化品安全管理。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出席本屆物流節開幕式時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物聯網的力量,使每一批產品甚至每一種產品都要有一個ID,使產品便于追蹤。實現信息化監控,不僅可以加強危化品物流環節的安全,還可提高物流環節的效率。
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Peter Klaus認為,推進信息化物流建設,能夠更高效健康地處理運輸環節,確保每個經濟交易活動高效性,促進生產和物流之間的平衡。
受我國石化產業發展帶動,國內危化品物流市場發展迅猛,已經形成了包括原材料供應商、各級生產商、分銷商、代理商和終端客戶等多個主體構成的供應鏈體系,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量大增。姜旭介紹,目前我國鐵路每年運輸危化品1.6億噸,擁有運輸車輛5萬輛,其中毒品車2056輛,罐車33593輛;公路運輸企業6800家,運輸車輛12萬輛,其中危化品運輸占全部貨運量的30%;水路方面,全國擁有總泊位850多個,吞吐能力近12億噸,擁有原油、成品油和液化氣等在內的化學品專用船舶4千艘,載重量7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