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挖人,就有人跳槽。挖人者,通常許之以更高的職位和薪水;跳槽者,除了眼熱薪水和職位外,恐怕還有“才為人識”的興奮。
職業生涯以來,我一直視挖人為管理者的失敗,跳槽為職業生涯的失敗——特別是因為被挖而跳槽。
為什么挖人是管理者的失敗?因為內部無法培養出滿足發展需要的人才,所以要從外部挖人。這是失敗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即人才在別人那里,自己手下無人才。自己之所以無人才,要么是因為自己無識人的慧眼,要么是不會培養人才,埋沒了人才。
很多人認為挖人的企業或老板是重視人才的,其實完全相反。他們之所以要挖人,恰恰是因為不重視人才,所以內部才無人才。脫離內部薪酬體系的“高薪挖人”,恰恰暴露因為缺人而心急之后的劍走偏鋒。
我們常常看到,挖人者往往總在挖人。因為挖人者不僅難以培養內部人才,而且挖來之人通常也會很快流失。而且,挖人者總是感嘆“挖來之人無用”。其實,不是人才無用,而是不會用、不善用。
被挖而跳槽,很多人會莫名地興奮,總算有人識才,總算有人開高薪——而且通常是脫離正常薪酬的高薪,總算有出頭之日。
一般來說,因為被挖而跳槽,薪水一般要超過原來的50%,職位至少要升半級。有人老板甚至許以薪水漲一倍,職位升一級為誘餌。這樣的誘餌,確實很有誘惑力。
其實,被挖者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或許就會明白真相:一個人值得被挖,是因為任職的企業給了自己這樣的機會;挖人的企業之所以要挖人,是因為沒有給任職的員工提供這樣的機會。沒有給員工提供被挖的機會,以后也難心為你提供這樣的機會。
換一句話說,任職的企業讓你升值了,讓你值得被挖。那么,被挖之后的結局通常是什么呢?是人才的貶值。因為挖人的企業通常缺乏讓員工升值的能力,所以,只能貶值。
這正是我們常見:很少有人連續被挖。因為被挖以后一般就不值錢了。
一個人在內部可能有連續升值的機會,但被挖之人卻缺乏連續被挖的機會,這正是挖人與被挖的悲劇。
挖人與跳槽,背后的關鍵在于正常薪酬與非正常薪酬的差異。
被挖之人跳槽,是因為不滿足于正常薪酬。一個立足于從內部培養人才的企業,是會堅持嚴格的內部薪酬的,不會為某人的優秀而給予特殊薪酬,除非職位有變化。同時,人才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一般不會快速升職。
挖人,如果是正常薪酬,怎么能夠挖到人呢?所以,要給予非正常薪酬。非正常薪酬不是按制度和績效給薪酬,是脫離東西制度之外給薪酬。這樣的薪酬有一個前提:即挖過來后的表現象以前的表現一樣好。如果做不到,那么,原來承諾的薪酬不一定能夠得到。
沒有制度保障的薪酬,是不可靠的。能夠隨意承諾的薪酬,也很容易隨著消失。
薪酬是能力的報酬,只要能力不斷提高,薪酬的提高是早晚的事。
能力的提高,除了自己本身的素質外,任職企業非常重要。一粒種子,長在不同的土壤里,收獲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人的重視,到底是表現在循序漸進的培養還是誘以高薪高職?值得沉思。
我并不反對跳槽。我的一個學生,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任總經理,事先征求過我的意見,我是同意的,因為我覺得他上任后能夠主導這個企業。老板對他的要求是“改變”這家企業,他的能力做得到。這樣的人跳槽后有主動權。
多數人跳槽后并沒有主動權,處于被支配地位。一個人的業績,不僅與個人能力有關,還與支持系統有關。在一個企業表現優秀,不一定在另一個企業表現優秀。一個經常挖人的企業,通常不具備良好的系統支持。
我認識一家上市公司,是行業龍頭,也是行業的黃埔軍校。各級人才都有人挖,挖人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資漲一倍,職位升一級。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流失,然后,現實卻是:沒有一個跳槽者的表現超出在公司的表現,公司也沒有因為人才流失而人才匱乏。
一個缺乏“造血”功能的企業,不管挖來多少人才,終究還是“貧血”。一個有“造血”功能的企業,即使經常“獻血”又有何妨?
在人大MBA上課時,一個老板問我:為什么從其它企業挖來的人才沒用,很快就流失了。當時,我給了他一套說詞。其實,我心里在想:如果沒有培養人才的能力,挖來又何用?如果有培養人才的能力,被挖又何妨?
可惜的是,有些很有前途的員工,正在是被挖的過程中喪失了循序漸進培養的機會。能力沒有隨著薪水和職位的上升而增長,才是可怕的——這正是很多被挖之人難言的苦惱。
職業生涯以來,我一直視挖人為管理者的失敗,跳槽為職業生涯的失敗——特別是因為被挖而跳槽。
為什么挖人是管理者的失敗?因為內部無法培養出滿足發展需要的人才,所以要從外部挖人。這是失敗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即人才在別人那里,自己手下無人才。自己之所以無人才,要么是因為自己無識人的慧眼,要么是不會培養人才,埋沒了人才。
很多人認為挖人的企業或老板是重視人才的,其實完全相反。他們之所以要挖人,恰恰是因為不重視人才,所以內部才無人才。脫離內部薪酬體系的“高薪挖人”,恰恰暴露因為缺人而心急之后的劍走偏鋒。
我們常常看到,挖人者往往總在挖人。因為挖人者不僅難以培養內部人才,而且挖來之人通常也會很快流失。而且,挖人者總是感嘆“挖來之人無用”。其實,不是人才無用,而是不會用、不善用。
被挖而跳槽,很多人會莫名地興奮,總算有人識才,總算有人開高薪——而且通常是脫離正常薪酬的高薪,總算有出頭之日。
一般來說,因為被挖而跳槽,薪水一般要超過原來的50%,職位至少要升半級。有人老板甚至許以薪水漲一倍,職位升一級為誘餌。這樣的誘餌,確實很有誘惑力。
其實,被挖者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或許就會明白真相:一個人值得被挖,是因為任職的企業給了自己這樣的機會;挖人的企業之所以要挖人,是因為沒有給任職的員工提供這樣的機會。沒有給員工提供被挖的機會,以后也難心為你提供這樣的機會。
換一句話說,任職的企業讓你升值了,讓你值得被挖。那么,被挖之后的結局通常是什么呢?是人才的貶值。因為挖人的企業通常缺乏讓員工升值的能力,所以,只能貶值。
這正是我們常見:很少有人連續被挖。因為被挖以后一般就不值錢了。
挖人與跳槽,背后的關鍵在于正常薪酬與非正常薪酬的差異。
被挖之人跳槽,是因為不滿足于正常薪酬。一個立足于從內部培養人才的企業,是會堅持嚴格的內部薪酬的,不會為某人的優秀而給予特殊薪酬,除非職位有變化。同時,人才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一般不會快速升職。
挖人,如果是正常薪酬,怎么能夠挖到人呢?所以,要給予非正常薪酬。非正常薪酬不是按制度和績效給薪酬,是脫離東西制度之外給薪酬。這樣的薪酬有一個前提:即挖過來后的表現象以前的表現一樣好。如果做不到,那么,原來承諾的薪酬不一定能夠得到。
沒有制度保障的薪酬,是不可靠的。能夠隨意承諾的薪酬,也很容易隨著消失。
薪酬是能力的報酬,只要能力不斷提高,薪酬的提高是早晚的事。
能力的提高,除了自己本身的素質外,任職企業非常重要。一粒種子,長在不同的土壤里,收獲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人的重視,到底是表現在循序漸進的培養還是誘以高薪高職?值得沉思。
我并不反對跳槽。我的一個學生,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任總經理,事先征求過我的意見,我是同意的,因為我覺得他上任后能夠主導這個企業。老板對他的要求是“改變”這家企業,他的能力做得到。這樣的人跳槽后有主動權。
多數人跳槽后并沒有主動權,處于被支配地位。一個人的業績,不僅與個人能力有關,還與支持系統有關。在一個企業表現優秀,不一定在另一個企業表現優秀。一個經常挖人的企業,通常不具備良好的系統支持。
我認識一家上市公司,是行業龍頭,也是行業的黃埔軍校。各級人才都有人挖,挖人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資漲一倍,職位升一級。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流失,然后,現實卻是:沒有一個跳槽者的表現超出在公司的表現,公司也沒有因為人才流失而人才匱乏。
一個缺乏“造血”功能的企業,不管挖來多少人才,終究還是“貧血”。一個有“造血”功能的企業,即使經常“獻血”又有何妨?
在人大MBA上課時,一個老板問我:為什么從其它企業挖來的人才沒用,很快就流失了。當時,我給了他一套說詞。其實,我心里在想:如果沒有培養人才的能力,挖來又何用?如果有培養人才的能力,被挖又何妨?
可惜的是,有些很有前途的員工,正在是被挖的過程中喪失了循序漸進培養的機會。能力沒有隨著薪水和職位的上升而增長,才是可怕的——這正是很多被挖之人難言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