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 據《中日新聞》2012年7月10日報道,京都大學光電專家野田進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成功開發出新的太陽能材料,可望將發電效率提高二至三倍。
太陽光以紫外線、紅外線等各種光和能的混合形式抵達地球,當前使用的硅系太陽能電池主要接受太陽光中約20%的近紅外線而產電。專家們用兩種鎵化合物相互重疊做成約2微米厚的膜,并在膜上有規則地布置約4微米直徑的微孔,形成一種新材料,實驗發現,不僅熱能效率良好還可轉換成遠紅外線。專家解釋說,由于電子封存于膜中,形成的特殊光可通過微孔增幅而發出。
專家稱,通過改變膜的成分,發光的種類也會發生變化,制作能產生近紅外線的材料也是可能的。運用這些新材料,可將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提高至40%至70%。該技術計劃五年后進入實用階段。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9日英國科學雜志《自然.光電》網絡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