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城市拓展需要空間,企業規模化生產需要土地,居民生活需要清潔的生態環境……這些“需要”使全國很多化工企業面臨著出城進園。而這些企業需要什么呢?8月28日、29日,記者連續對江蘇晉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江蘇嘉利化工有限公司等數家面臨搬遷的化工企業進行了采訪,發現以資金密集型為主的化工企業,由于巨額資金和土地壓力,一般都很難獨自完成老廠區搬遷工程。當前,搬遷企業迫切需要的是政府強力支持。
“近年來,恒盛公司在開發區先后實施了年產18萬噸合成氨、30萬噸尿素和20萬噸甲醇的擴能技改項目,同時還新上了地面水場、鐵路專用線、熱電廠等基礎工程項目,而資金來源都是銀行貸款。所以,盡管老廠區搬遷迫在眉睫,但以現在企業的承受能力,根本無法單獨完成老廠區向開發區的搬遷任務。”江蘇晉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李福祥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恒盛公司是蘇北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目前新老廠區總資產達40億元,擁有年產70萬噸合成氨、100萬噸尿素、50萬噸甲醇等生產能力。老廠區位于蘇北新興工業城市新沂市區西部,近年來隨著城區擴張,該地域已完全匯入主城區范圍。周邊土地房地產開發全面展開,附近其他企業已全部遷出,因此公司老廠區搬遷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李福祥表示,恒盛公司老廠區現有年產40萬噸合成氨、45萬噸尿素、40萬噸復合肥及熱電等項目,經營業績占整個公司銷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如果實施出城進園,搬遷難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動用巨額搬遷費用,初步測算整個搬遷資金約需數億元;二是搬遷項目及企業新發展項目(主要是清潔能源項目)都必須有足夠的土地資源儲備做保障。“顯然,這兩方面都是企業無能為力的。企業搬遷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李福祥說。
據記者了解,在化工企業退出城區搬遷的過程中,各地執行的政策是不同的,一般的辦法是在開發區給搬遷企業劃撥土地,用來置換城區退出地塊,并適當給予搬遷補償資金。但各地搬遷企業得到的補償金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而補償金的多寡往往是決定企業能否順利搬遷、搬遷進度快慢的關鍵因素。
對于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李福祥詳細向記者介紹道,雖然公司連續多年保持盈利,由于氮肥行業長期不景氣,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并不強,公司的尿素制造成本位列整個煤化工板塊第二位,效益排名卻為第七位。
目前公司經過多方籌措,基本能滿足快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但公司的融資結構是以債務融資為主,不僅推高了資產負債率,也制約了再融資能力。
“截至2010年底,公司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高達17.7億元,雖然去年以來資產負債率攀升的趨勢得到了控制,但仍然高達83%以上。若再舉債實施搬遷,恐怕融資難度較大,也將可能嚴重拖累日常生產經營,使運行質量出現惡化。”李福祥對搬遷深表擔憂。
江蘇嘉利化工有限公司是江蘇省重點染料生產企業,他們的搬遷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李福祥的擔憂。該公司老廠區坐落于徐州市故黃河風景區,生存環境壓力非常大。去年公司開始實施向青山泉園區的搬遷,但由于搬遷資金到位緩慢,造成搬遷周期過長,導致目前新區僅有一個產品開車投產,其他產品產能被迫閑置。公司總經理助理于華勇無奈地對記者說:“即使1.2億元搬遷資金全部到位,公司為完成新舊廠區轉換,仍有1億元的資金缺口。”
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搬遷企業之一,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除了搬遷資金不足,還認為開發區給企業劃撥的土地使用面積過少,沒有預留發展空間,對企業新增項目約束作用較大。“如果先期規劃不好的話,企業搬遷后不久可能再次陷入發展困局。”該負責人表示。
這位負責人說,企業搬遷不是老廠房、老設備的簡單位移,伴隨著的是技術更新與設備升級換代,是整個生產裝置科技含量的提升。所以,搬遷過程中,企業必須考慮這些前瞻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增強企業內生增長動力,避免“樹挪死”的現象發生。
基于此,搬遷企業都對政府部門充滿了期待。李福祥告訴記者,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公司目前正積極向市政府提出申請,以期取得城郊新戴河產業帶部分土地使用權,并懇請給予合理的、足額的搬遷補償資金。同時,企業內部也在加快完善搬遷規劃,爭取早日完成利市、利民、利企的“三利”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