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化工網訊: 在洗衣液深陷熒光增白劑疑似致癌漩渦之際,北京棒哥精細化工研究中心日前推出自有知識產權、不含熒光增白劑的新型洗衣液,摒棄了在洗衣液中添加熒光增白劑的傳統遮蓋增白技術,代之以新型的BMC技術。BMC因子獨有的特性既安全又無害,徹底解決了傳統洗衣液中熒光增白劑殘留的毒素危害。據悉,在國內液洗產品領域,棒哥是第一家采用BMC技術的日化企業。
據研發人員介紹,BMC是一種最新開發的化合物,在洗衣時與水組成高效光反應催化劑系統。利用太陽能作為動力,通過類似光合作用的原理,吸收太陽光中的能量,激活空氣中的氧,生成三線態氧,三線態氧極度不穩定,分解成單線態氧。單線態氧會定向尋找靶標污漬及色素。在洗滌衣物過程中,單線態氧和衣物上的水基污漬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溶于水的氧化物。衣物晾曬時,單線態氧和油基、果酸及色素類污漬發生氧化反應,分解掉污漬及色素,完成二次潔凈過程。BMC技術可把污漬徹底去除,以達到淺色的衣物更亮白,彩色衣物更鮮艷、透亮的效果。
資深表面活性劑專家、北京星火晟表面活性劑研究所宋儉高級工程師告訴記者,衛生部8號令禁止將熒光增白劑添加到食品或用于制作食品的用具上,因為食用熒光增白劑后對人體危害很大。很多嬰幼兒甚至學齡兒童有用衣袖擦嘴的習慣,在緊張、煩躁等情緒影響下,相當一段時間內,會咬噬所穿衣物衣袖,這相當于間接食用熒光增白劑,會導致多動癥、濕疹、情緒不穩、行為怪異、食欲減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在“職業病因素分類表”中把它定性為“化學毒物”(代碼:HX82)。南寧市衛生監督所2007年第7號衛生警示:熒光增白劑是一種多環苯丙惡唑類化學物質,已被證實含有致癌危險,且能對人體的肝臟造成很大的危害。
來自日本的調查指出,熒光增白劑隨著女性貼身衣物會直接進入乳腺,導致乳腺癌的發生,并導致皮膚癌等可怕的病變。但是,也有不同觀點認為,上述問題不能確定看到的損害效應是熒光增白劑單一原因所致,還是有其他附加因素的結果。
專家建議,盡量不要使用添加熒光增白劑的洗衣液、粉等洗滌嬰幼兒衣物、成人內衣及貼身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