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年春節過后,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沒有回到他們原先在南方務工的地方時,就有不少外國企業看到了一個轉折點的來臨。由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工人的不滿抗議情緒,以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收入減少,這些企業本來就已經面臨重重危機。盡管雇主提高了工資,但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因為許多工人現在已經不愿意從事單調機械的操作,而過去,正是因為有大批從事這種勞動的工人,中國才有了"世界工廠"的稱號。
文章稱,許多大大小小的出口企業們都遷移到了勞動力更低廉的中國內陸省份,甚至干脆遷到別的國家。對于觀察人士來說,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宣告中國作為全世界廉價生產中心的日子即將結束。
瑞士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的中國專家們把這一轉變稱作是中國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性轉折點”。因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扮演的角色--世界經濟的通貨膨脹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恐怕即將宣告結束。其實世界早已經感知到了中國生產成本的提高。比如,美國的服裝企業就重新調高了襯衫和其它服裝的價格,而在過去十年里,服裝價格平均下降了10%。
瑞信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在勞動力方面的競爭力要真正破滅,恐怕還要等上十年的時間,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它的開端。”該報告預測,在未來的3到5年中,中國大約1.5億名農民工的工資每年將上漲20%到30%。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傳統優勢--壯大的廉價勞動力大軍正在縮水。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40年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人口迅速老齡化的結果。渣打銀行的經濟學家史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在一篇題為《尋人啟事:2500萬工人》的報告中寫道,中國經濟增長“生產就業崗位”的速度快于“新的勞動力人口誕生”的速度。
此外,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也使得收入水平上升,在內陸貧困省份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因此,背井離鄉前往富裕沿海城市務工的農民也越來越少。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瀚(Stanley Lau)表示,今年2月,原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當中大約有30%到40%在春節過后沒有回去繼續工作。通常情況下,這個比例應該在10%到15%。此前,中國廉價生產基地中心--廣東省的政府機構將工人最低工資水平上調了最多20%,以避免像去年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以及本田和豐田工人罷工這樣的事件頻頻發生,在媒體上造成過大的轟動。
文章稱,許多企業為了留住工人,已經支付了將對較高的工資,但是仍然招不到合適的人手。以上面提到的美國老板哈普為例,他大概有500名員工,月收入在1800到2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已經比今年3月初以來實行的最低工資標準(1300元人民幣)高出好幾百元了,但是他那里還是有100個職位空缺。這就導致他的供貨期限必須拉長。哈普考慮將工廠遷到中國其它地區,但他估計這樣也只能支撐兩三年,因為內地的工資和物價也會漸漸跟上沿海地區的水平。
對于這些招不到工人的企業來說,加強生產自動化也許是合適的出路。在過去,有些工序可能是人工操作成本比較低廉,但現在,使用機器人或其它自動化設備反而還更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