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工作,要著眼于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集中力量先行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年,也是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質量逐步改善的十年。
環境綜合整治,讓城市宜居和諧
十年來,中國城鎮快速化發展,2011年底,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我國由此邁入城市型社會的新時代。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區域規劃不合理、產業結構失衡、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原因,城市居民居住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
以北京市為例,隨著城區擴張,不少重工業企業從當年的郊區變至北京城區,成為首都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2004年,首鋼集團所在的石景山區全年二級及二級以上的天數僅為全年一半。2005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首鋼搬遷調整方案,統一實施壓產、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消除了京城一大污染源。
企業搬遷僅僅是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為給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城市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十年來,國家環保部門進一步擴大了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簡稱“城考”)的城市范圍,通過量化的環境質量、污染防治、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指標體系,綜合評價城市在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激勵城市政府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城市環境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2010年全國城市環境管理和綜合整治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參加“城考”的城市已增加到661個;全國監測的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及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60.3%上升至82.8%;全國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平均為86.81%,全國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滿意率達到62.9%。
2002年,監測的343個市(縣)中,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的比例只有34.1%,到2011年,這一數字達到了89%。
十年來,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省級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穩步推進。一批環境質量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凈的示范城市和城區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城市居住環境持續改善。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2.76%,高于全國平均值21.91個百分點;城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平均為98.18%,高于全國平均值11.36個百分點。
以創建環保模范城和生態城市為契機,各地同時采取綜合措施著力解決百姓關心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及城市垃圾問題。今年2月29日,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正式發布,新增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3項常規監測指標。省會以上城市按照新標準的監測要求,陸續開始監測PM2.5,積極回應百姓關切,取得了良好效果。
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及工業的迅猛發展,不僅威脅著城市的空氣質量,也對城市用水造成了嚴重挑戰。水污染事故頻發,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飲用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央和地方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證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環境保護部2011年對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達標水量占到了總供水量的88.6%。
與此同時,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治污除廢能力不斷增強。2002年,全國共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52座,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36.5%。截至2012年6月底,全國設市城市(包括縣級市)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243座,處理能力達到1.39億立方米/日,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2.6%。2002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54.2%,到2010年底,這個數字已達到63.5%。日益完善的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環境的總體改善。
統籌城鄉治理,讓農村山清水秀
相比城市,農村地區一直是環保工作的薄弱環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工業企業逐步向農村地區轉移,加之對農村地區的環保投入不多及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地區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2006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農村環境形勢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土壤污染日趨嚴重,綜合整治措施滯后,已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10年來,我們在努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中,積極研究城市與農村環境問題的共性,探索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可行對策。2008年以來,四川省以“美化城鄉容貌,規范環境管理,提升城鎮品位,改善人居環境,保持生態和人文環境的持續好轉”為目標,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2012年5月,成都市統計局發布的《成都市2011年度統籌城鄉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成都鄉鎮污水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城鄉安全飲水人口比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比率和城鄉居民清潔能源普及率比例接近1:1,城鄉間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水平日漸均等。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黨中央和國務院將農村環境保護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改善農村環境。
為鼓勵各地農村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原國家環保總局分別于2002年和2006年在全國組織開展了環境優美鄉鎮和國家級生態村創建活動。通過設定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空氣環境質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一系列指標,鼓勵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村容村貌。截至2011年10月,全國已有532個鄉鎮和131個村分別獲得“環境優美鄉鎮”和“國家級生態村”稱號。
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的創建活動,各鄉、鎮、村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村容鎮貌得以美化,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文明水平不斷提高。
10年來,一些農村地區“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臟亂差局面在逐步改變,這離不開環保投入的增加。中央財政自2008年起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促治”政策,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速推進。截至2011年底,共安排80億元用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帶動地方投資97億元,惠及1.63萬個村莊,受益人口4234萬人,2012年將再安排55億元農村環保資金。這是我國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創新之舉,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對于支持農業及農村地區加快發展、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國務院決定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連片整治的方式,從2010年開始,分階段選取若干示范省(區、市),集中資金進行農村區域環境治理。
2010年,8個示范省(區、市)共選取24個示范區域實施連片整治,涉及181個縣(區、市)、4000多個村莊的800多萬人。實施一年多來,各地突出重點問題,著力推進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深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新建了一大批農村環保設施,污染控制能力得到加強,改善了農村環境質量,受到了農民的歡迎。各地群眾普遍反映,這是一項“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政策。
2011年,吉林、山東、河南等地被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正式列為全國第二批9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至此,中國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的省份達到17個,整治村莊近萬個,直接惠及農村人口近1億人。
開展專項整治,讓群眾舒心健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對環境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2007年,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組織實施的“環保民生指數”顯示,在9個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中,環境污染問題僅次于物價問題,排名第二,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比例達到了46.1%。
環境污染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與健康。把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深刻揭示出環境保護的本質內涵和最終目標,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表現。
國務院于200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每年圍繞解決一到兩個突出環境問題,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10年來,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監察部等部門先后針對醫藥制造企業、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增塑劑生產企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相關企業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自然保護區等重點領域開展了專項執法檢查和集中整治,取得了積極成效。
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1600萬人次,檢查企業689萬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16.5萬個,督辦解決3萬多個群眾投訴集中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今年上半年,全國再次出動執法人員76萬余人次,檢查企業29萬余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2380多個,掛牌督辦環境違法案件769件。
從2008年開始,河南、廣東、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頻發的血鉛事件讓人們開始認識重金屬污染。鐵腕整治重金屬污染因此成為環境保護部等9部門每年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的重點項目。
2011年上半年,國務院批復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這也是國務院批復的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到2011年底,全國各地環保部門共排查鉛蓄電池企業1962家,全國81%的鉛蓄電池企業被取締關停,只有315家企業正常生產。2012年的環保專項行動,依舊將重金屬污染作為重點,各地按照“六個一律”和“雙否決”的要求,嚴厲整治重金屬采選冶煉等重點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從嚴監管污染減排重點企業,有效遏制了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的勢頭。
針對近年來環境突發事件日益突出的問題,環境安全與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成為各地環保部門的重中之重。2011年各地共依法處置突發環境事件542起,環境保護部直接調度處理106起。特別是浙江德清血鉛超標事件、浙江建德交通事故致苯酚泄漏事件等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環境保護部迅速派人趕赴現場,指導、協調、督促地方政府進行妥善處置,督促落實了整改措施,保障了環境安全。
在及時處理重特大環境事件的同時,各級政府和環保各部門還廣開言路,處理信訪問題,積極疏導民意,建起了一條條保障群眾環境權益的綠色溝通橋梁。2010年11月中旬以來,江蘇省環保廳及119個市、縣、區環保部門在各自規定的地點,分別集中兩三天時間開展了大接訪活動,對于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進行現場溝通協調,約訪、接訪、查處環環相扣,促進了一系列環境重點疑難問題的解決。
與此同時,各地陸續開通“12369”環保舉報熱線。按照“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的要求,全國“12369”環保舉報熱線在2002年到2010年里共接到群眾投訴387萬件、受理370萬件、辦結367萬件。目前,全國約有94%的縣級以上環保部門設立了舉報電話,1891個環保部門實行24小時人工接聽群眾舉報,暢通了群眾環境投訴渠道,保障了群眾的環境權益。